童心无归处

年代:2017 

首映:2017-01-22(圣丹斯电影节) / 2017-04-28(美国)

时长:80分钟

语言:英语

观看量:1272

豆瓣:6.8

更新:2024-12-01 14:46

剧情:
电影《童真无处归》告诉了世界上最轰动的谋杀案——六岁的选美皇后乔安妮·拉姆齐在美国的死亡之谜。经过20年的持续争议,这起案件多次出现在《时代》杂志和《人物》杂志的封面上,各大新闻媒体不断猜测罪魁祸首。公众指责他的亲生父母和学校的一名男教师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一指控变得更加普遍。电影《童心无归》游走于纪录片和非纪录片之间,向观众呈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电影风格,再现了一位年轻名人难以理解的死亡之谜。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童心无归处 图1
  • 童心无归处 图2
  • 童心无归处 图3
  • 童心无归处 图4
  • 童心无归处 图5
  • 童心无归处 图6
  • 童心无归处 图7
  • 童心无归处 图8
  • 童心无归处 图9
  • 童心无归处 图10

影述

童心无归处:比《辛普森:美国制造》更有可看性

关注这个案件超过十年,对于所有喧嚣一时的悬案,旁观者都会有自己的揣测。
而片中所有的试镜者,恰恰形象地还原了各种揣测。
从第一场蹩脚的试镜到最后几场戏,他们深深地以自己的理解塑造出了形象各异的当事人。
尾声的这场戏,我想如果真凶确实是三位家庭成员,人生最可怕的事,是即使逃过了法律制裁,也逃不开各种比他原本所犯下的罪行更耸人听闻的妖魔化版本,最终,真实的自我逐渐消亡。而如若一家人确实是无辜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期徒刑。

影片《童心无归处》在纪实和非纪实之间游走,向观众呈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电影风格,再现了小明星难解的死亡之谜。以真实事件为原型,通过还原场景的方式,让演员在场景中讲述他们认为的时间的可能性,为我们展现了童星琼贝妮特被绑架一事。用特殊的手法,对拍摄素材进行加工,剪辑十分灵活,穿插的剪辑演员的话,以第三视角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所有可能。
许多观众对这部作品得的众多奖项都持有争议,认为这不能够被归于是纪录片,但是我认为它确实归类于纪录片类

《童心无归处》
喂,你猜
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
这是一部拥有非常完美镜头的记录片。
我这里说的完美是指,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来说,它更加具有一种刻意的艺术感。
是那种仿佛一切都安排好的,严格按照黄金比例来布局镜头中出现的人、物的刻意。以至于在我刚刚打开这部片子,我甚至以为自己找错了电影——这是一部纪录片吗?
我会忍不住怀疑。
对于传统的纪录片而言,由于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所以镜头的构图、布局往往不会如此完美

在北影节上观看《童心无归处》,这是一部值得在电影院里看完片尾字幕的电影,在我看来,片尾字幕时间除了尊重制作者之外,更是电影情绪延续的最好验证。当导演的叙事完成后,观众走不开是因为情绪还没有得到安抚,无论是震撼、感动、疑惑,这也是纪录片和文艺片总会形成集体性讨论的基础。
非语义性空间叙事的特征是交互性对话的消失,在苏联早期的电影体系当中,“诗电影流派”为了保证导演的风格化特征以及对电影本体的追斥,大量的空间表达变成了主要叙事策略,观众通过生活经验的对比以及空间的捕捉,促成了与导演一同对话的心理趋势,所以那个时候空间成为了最基础的视听语言。但当维尔托夫创立“电影眼睛派”的时候,提出镜头捕捉生活,用人眼的方式观察生活,也就改变了叙事的交互性。导演和观众之间通过视听语言的对话开始逐渐被角色的视角所带入。这部《童心无归处》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当人们为事情的真相所焦躁的时候,20年后与20年前形成了两个空间,解读这部电影的钥匙就在这两个空间里。一个空间代表着情绪的宣泄,比如观众对凶手的猜疑

童心无归处:比《辛普森:美国制造》更有可看性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qztxs.com/a/61156.html

展开

豆瓣推荐

细细的蓝线
8.11988年美国纪录片
神戏
7.22016年中国台湾纪录片

本周热播

观看榜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