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别人,只为记录我自己,真实成长的自己,一路没有放弃学习的自己。希望这样的经历和成长可以鼓励到有过迷茫的你。
2016年硕士毕业后,找工作没有很顺利,也没有很艰难。只是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师兄师姐进入要么是高校的实验员,中学老师,检验测试分析员或考入事业单位…
化学系女生并不多,但分析化学这个专业几乎集中了化学系80%的女生。我这一届分析化学专业12个人,11个女生,1个男生跟有机化学男女比例是相反的。化学系的男生进入国企或者企业研发,总是比女生容易。同时面试一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前面我同班的男生很快拿到复试offer,女生就聊一聊,然后就会委婉拒绝你。校招时,我在跟我导师为毕业论文斗智斗勇,如果被导师知道我参加校招,他会更加不高兴,毕业答辩就会更艰难。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有一些研究生导师希望自己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全力放在科研和论文上,如果急于找工作,容易引起他的反感,也许是对学术之心要求比较纯粹。也有可能就是故意。
也有导师会积极帮自己学生推荐工作,我导师后来也有给我推荐工作,我拒绝了。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导师,得看。
等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基本上只有我的工作没有着落。面试过化妆品研发公司、培训机构老师、环境中心的检测员…都没咋成,后来在我师姐推荐下,进入到师姐所在的事业单位,做一名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的检测员。
现实是,其实作为硕士比本科生年纪更大,大部分企业的工作,更偏向用更新鲜的本科生;如果做研究,研究院会更加偏向博士。那个时候,我一度想继续进修博士。
硕士毕业工资会比本科生更具有优势吗?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比应届本科生工资高大概1000左右。
比如在事业单位,我那个时候,中级职称本科生需要工作3年后考试;硕士只需要工作1年即可参与,考试难度还低一些。再比如,科室主任会更优先培养你等等。
我刚刚入行时,是学徒。因为实验室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新人,未经培训获取资质前,都必须在师傅带领下做检测。
我们单位业务多,每天都很忙碌。但是不如互联网这样忙碌和辛苦。全年加班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候每天17:00可下班,下班后大家一般约着去图书馆或者健身房。
那个时候,我的生活与学校做实验研究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科研那么压力大,还有工资。科研经常做实验到晚上11点。有时候做生物实验需要连续36个小时。

那个时候,混图书馆,混驴友圈。虽然工资不高,但很开心。
他是大公司的精英,平常非常希望我少一点学术气,多一些市场的敏锐度。比如逛商场,他会介绍某个牌子发展历史,某家店的陈列的特色是什么。(陈列这个词也是后来换工作后知道的)
我那个时候,就是一个科研的呆子,除了做实验,看一些心理学的乱七八糟的书,基本没有一点商业敏感度。也许是这样,在他公司计划可能派他出国的时候,我们分手了。
那个时候,真的是难受。经过一段时间挣扎,我决定要走出去,去博取高工资,进入到都市精英行列。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脑子聪明,学历不差,找工作应该不差。但是找了快2个月,除了本行业,基本上没有公司找我。
这时,有一个朋友看不下去,介绍了一份跨国的零售公司。我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商场零售工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卖场销售员。
因为当初为当时回聘的前院长做过一些事,院长从他那里听到一个硕士放弃研究院的工作进入商场做零售,真的是太打脸了。就给大家涨了一波工资。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其实离开并不是嫌弃原单位的工资太低。而且我们工资加上绩效后,也不算很差,过深圳平均线是肯定的。我是想去外面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工作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即使我在卖场做最基层员工,但我那个时候学习了全链条零售各个环节,店面选址、产品季节选择、仓储、物流、售卖、商品陈列、顾客交流等等。
得益于公司的全链条全流程都在自家公司,且公司有成熟的培训体系,让我更加理解了商业这一词。也许一个高中生也可以做我岗位的工作,但是我对自己岗位思考和学习,是远超高中生的。
比如,售卖防雨的帆船运动的衣服时,我会去帆船运动现场了解帆船运动,了解这项运动发生的真实场景,这样布料的衣服在什么场景下发挥作用,到什么场景衣服支持不到。同时这样的场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在什么场景使用。
与此同时,我也会去了解,为什么这个面料防水,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这样的了解产品,可以更好的为不同人群客户提供服务。比如小朋友喜欢问很多为什么,但买单的是家长。这个时候既需要跟小朋友在原理层简单介绍,也需要告知家长现实场景的使用便利。
这样的行为可以促使成交,更进一步,小朋友和家长对身边人分享的时候,用到你告知的知识,可以方便产品品牌的传播。
当我逐步适应零售行业的时候,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份可以进入互联网工作的机会。
这个时候,诱惑非常大也很冒险。继续在店面做下去,我再过不久就可以升职拿到互联网同样的高薪。
同时这条路继续下去,有自己负责的店面是早晚的事。且互联网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涉足的行业。我一窍不通。
一种声音是:你因为好高骛远,离开研究院。在零售卖场才吃多少苦,就扛不住了?知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力?互联网高薪,那是高付出,加班多少换来的。
另一种声音是:你虽然脑子和学历比你身边的年轻人更具优势,但是他们比你年轻。你有学识优势,说明身边的人没有给你带来竞争压力,可以给你学习的东西不多。进入大公司互联网,你身边比你更有学识,更厉害的精英更多。这个时候就应该抓住机会。
这个决策,我犹豫了一个月。这个月,面临很多质疑,很多不理解。甚至于失去了带来这个机会的第一手信息的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迷雾重重,怎么突围?
我做了2件事,第一,找心理咨询师咨询;第二,量化工作发展对比。
咨询师让我以现在的工作为主题画了一幅画,再以新工作为主题画了一幅画。绘画的时候,完全是想到什么画什么,画后,一看瞬间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为什么呢?
虽然画找不到了,但是我记得画中,突出的现状和心理想法。第一幅画,我淹没在一群人中,找不到自己。自己与周边的人是一样的形象。
第二幅画,有我自己清晰的形象、目标和场景。画完,我就知道我会选择哪里了。

有用,但不是用来选择去哪里。而是梳理清楚工作过程中,除自己看重的方向外,其他客观的因素和条件。
比如量化上升空间、单位时间薪水、业余时间、生活质量、结交的朋友层次、未来3-5年发展路径、领导的欣赏、工作具体能力项的提升等等。
最后,进入到某集团公司的新子公司,正式进军互联网行业。
一个从来没有互联网行业的经验的我,怎么会被录取呢?
这个故事就很多了,下篇继续为大家讲讲,如何0经验跨行进入互联网的,进入之后又是怎样保证自己不被边缘化出局的。
发布者:糖太宗,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ztxs.com/archives/product/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