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排队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很多人都用过美味不用等,或者是高峰期时各餐馆的叫号。
这时候,我们最关心,啥时候到我? 我要排队多久?如果要半个小时以上,我是不是可以干点别的再回来。
大部分软件都是一个估算的时间。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容易让你考虑是不是换一家比较好。如果决定继续排队,怕错过只能干等。
有的商家为了解决排队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常见的就是提供零食茶水,比如海底捞免费零食,还可以做个美甲。或者你错号后延后3桌的位置给你。
但如果排队的时间确定后,即使商家不做什么,确定性就可以为客户减少焦虑。同时还可以帮助客户,用这个确定的排队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今天在深大地铁站出口看到小蓝杯,想喝昨天卖完了,没喝到的那款。结果还是没有,便点了一杯别的口味。
然后我走进店里,先看看了我的订单大概多久好,然后问店员需要多久?
店员说,大杯大概5-7分钟。小杯需要久一点,10分钟左右。当下时间9点07分。
然后我就观察他们三人流水线分工:一个负责订单站在中间位置做衔接,即把订单发给主制作人,并做在半部分贴标、盖盖子;一个根据订单做主制作部分;一个专门接待客人,并根据订单打包装袋。
订单程序的时间估算与线下业务时间刚好。能够做到这样,是线下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每个环节的平均时间已经固定。
做企业 或者政府项目的时候,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客户说利用我们的软件产品,提升线下流程效率。其实,更多时候是梳理业务流程、优化线下流程、提高信息的流转。
另外,它家小程序的取餐码设计 还得优化。订单界面寻找取餐码还是不够明显。建议它家产品经理 参考一下KFC取餐码设计。
小蓝杯自2019年被爆虚假交易额,经过这两年努力,21年首度实现了自营门面层年度盈利。门店6024家,已成中国最大咖啡连锁品牌之一。
产品经理喝咖啡时做产品分析,其实就是观察业务和软件产品工具 ,怎么在现实场景使用的,
由此我们拓展一下。如果你的用户是一个老年人,你需要设计一个产品,提醒他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你要怎么办?
比如你只有先知道他服药的时间习惯,才能知道是到点提醒他。所以你要怎么获取他吃药 的时间? 另一个考虑的细节是,是到点提醒,还是提前1分钟或10分钟提醒他,需要用户自己设定还是遵医嘱确定? 你打算怎么提醒?你是用推送短信、系统消息 ?还是什么其他形式提醒他?
提醒的内容,是只有吃药提醒,还是相关注意事项也一起提醒?
第一个问题,时间的获取,我们可以有三个来源,比如从医疗系统获取,在他的医生处方那里获得。另一个他身边的亲人,比如他的子女;还有一个就是老人自己。所以产品设计就可以有三种方案。
1-如果用医疗系统的处方数据 ,你可以设计产品与医疗系统对接。2个系统打通的成本还是不小的。
2-如果让老人子女或亲人那里得知,你可以把吃药时间的功能设计的跟当下通用产品一样,年轻人手机 软件操作一般比较熟练。
3-如果让老人自己告知你,那要么你把软件的字体和按钮设置的大一点 ,操作简便一些,而且最好不要用我们常用的输入功能,而选择用选择按钮,比如先选上午或下午,然后选小时,12个数字,放在一个屏还是比较明显的。
宗旨就是降低老人的学习成本;同时可以用语音提示+操作动画帮助老人输入时间。
最好的,就是让老人只动嘴,用语音识别,获取吃药时间。当然这个时候考虑老人的普通话普及率不高,你需要做好方言的版本适配。
这些功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不要同时做,就需要根据团队的经费,技术能力,时间限制来选择。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拓展一下,产品载体可以是手机还可以是什么?
老年人能常拿在身边的是什么?收音机?手表?另外家庭有智能音箱的,能不能把这个提醒放在智能音箱?
为解决提醒的信息形式,是直接用语音播放还是只发信息?在提醒老年人同时,发送信息给其相关的子女或亲属,会不会更好? 如果进一步可不可以跟一些健康管理的机构合作、养老院合作?
总结一下,产品思维训练,其实,就是就把生活的一些观察一步步拆解,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步骤,如果用产品实现可以怎么做?会有什么矛盾或卡住的地方。
如果这样实在是费脑细胞,就可以拿自己常常操作的软件入手。
那这样思考有没有什么用?近一点来说,方便你能快速识别用户的核心需求,做出相关的产品设计。远一点来说,某一个改变可能就成就了一个行业。 比如 苹果 手机舍弃键盘的神转折。
再给大家说一个秘密,大部分产品经理面试 的时候都会问的一个问题:你平常最喜欢用哪款软件,你为什么喜欢用?哪些地方你觉得设计得不好?
问题还有可能是,你觉得微信 朋友圈为什么仅朋友可见?
发布者:糖太宗,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ztxs.com/archives/product/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