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层架构有一个迭代和演进的过程,早期,系统二层架构如下:
随着架构的演进,可能要抽取出微服务,系统三层架构如下:
大家都知道,数据库可以读写分离,为了职责更清新,架构设计上,服务能否读写分离呢?
当然,也有可能读服务与写服务读写的是不同的数据库,如上图:
(1)你遇到过这种读服务+写服务分离的架构设计么?
第一点:对于调用方而言,调用同一个基础服务,要访问其RPC接口,究竟调用读服务,还是写服务,容易困惑。
第二点:对于同一个基础服务,服务数量翻倍了,运维更加复杂。
第三点:一般来说,服务拆分,是按照“子业务”维度进行拆分,而不是按照“读写”维度进行拆分,这是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准则。
第四点:完全打破了“服务化数据库私有”的微服务初衷。
两个服务因为同一份数据库资源访问而耦合在一起,当数据库资源发生变化的时候(例如:ip变化,域名变化,表结构变化,水平切分变化等),有两个依赖点需要修改。
而好的设计,有变化产生时,只有一个需要修改(低耦合,高内聚)。
大部分互联网业务是读多写少的业务,数据库读取最容易成为瓶颈,常见提升读性能的方式是,增加缓存。
如上图,读服务的下游增加一个缓存,当有读请求访问时:
(2)如果缓存不命中,访问数据库,然后将数据放入缓存中,以便下一次能够命中;
额,然后,这个架构中,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因为,写服务修改数据库时,缓存中的数据没有办法得到淘汰!!!
OK,有朋友说,写数据库之前,可以由写服务来淘汰缓存:
即,读服务与写服务都可以操作缓存。额,这个设计,又违背了“服务化缓存私有”的微服务初衷,两个服务因为同一份缓存资源访问而耦合在一起,当缓存资源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两个依赖点需要修改。
况且,如果真的两个服务访问相同的数据库和缓存,为什么不合成一个服务呢?
OK,有另外的朋友说,可以由写服务发消息来淘汰缓存:
(2)数据库发生写请求时,写服务给MQ发消息,由读服务来淘汰缓存;
(1)读服务来淘汰缓存,本质是一个写请求,不是很奇怪么?
(3)读服务和写服务如果是一个进程,岂不是更好么,干嘛硬要跨进程通信呢?
互联网微服务架构,建议按照“子业务”进行微服务拆分,而不应该按照“读写”来进行微服务拆分,避免过度设计。
以上仅为个人架构经验,希望逻辑是清晰的,供大伙参考,欢迎共同探讨。
小手一抖,好文转走
发布者:糖太宗,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ztxs.com/archives/science/technology/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