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1亿数据,架构如何设计? 糖太宗 •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2:54 • 技术 • 阅读 33 本文较长,可提前收藏。 用户中心,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必备的子系统。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加,吞吐量不断增大,用户中心的架构,该如何演进呢。 什么是用户中心业务? 用户中心是一个通用业务,主要提供用户注册、登录、信息查询与修改的服务。 用户中心的数据结构是怎么样的? 用户中心的核心数据结构为: User(uid, login_name, passwd, sex, age, nickname, …) 其中: (1)uid为用户ID,为主键; (2)login_name, passwd, sex 等是用户属性; 其系统架构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业务初期,单库单表,配合用户中心微服务,就能满足绝大部分业务需求,其典型的架构为: (1)user-center:用户中心服务,对调用者提供友好的RPC接口; (2)user-db:对用户进行数据存储; 当数据量越来越大,例如达到1亿注册量时,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单库无法承载所有的数据,此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水平切分。 常见的水平切分算法有“范围法”和“哈希法”。 水平切分,什么是范围法? 范围法,以用户中心的业务主键uid为划分依据,采用区间的方式,将数据水平切分到两个数据库实例上去: (1)user-db1:存储0到1千万的uid数据; (2)user-db2:存储1千万到2千万的uid数据; 范围法有什么优点? (1)切分策略简单,根据uid,按照范围,user-center很快能够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 (2)扩容简单,如果容量不够,只要增加user-db3,拓展2千万到3千万的uid即可; 范围法有什么缺点? (1)uid必须要满足递增的特性; (2)数据量不均,新增的user-db3,在初期的数据会比较少; (3)请求量不均,一般来说,新注册的用户活跃度会比较高,故user-db2往往会比user-db1负载要高,导致服务器利用率不平衡; 画外音:数据库层面的负载均衡,既要考虑数据量的均衡,又要考虑负载的均衡。 水平切分,什么是哈希法? 哈希法,也是以用户中心的业务主键uid为划分依据,采用哈希的方式,将数据水平切分到两个数据库实例上去: (1)user-db1:存储奇数的uid数据; (2)user-db2:存储偶数的uid数据; 哈希法有什么优点? (1)切分策略简单,根据uid,按照hash,user-center很快能够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 (2)数据量均衡,只要uid是随机的,数据在各个库上的分布一定是均衡的; (3)请求量均衡,只要uid是随机的,负载在各个库上的分布一定是均衡的; 画外音:如果采用分布式id生成器,id的生成,一般都是随机的。 哈希法有什么缺点? (1)扩容麻烦,如果容量不够,要增加一个库,重新hash可能会导致数据迁移; 用户中心架构,实施了水平切分之后,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呢? 使用uid来进行水平切分之后,对于uid属性上的查询,可以直接路由到库,假设访问uid=124的数据,取模后能够直接定位db-user1: 但对于非uid属性上的查询,就悲剧了,例如login_name属性上的查询: 假设访问login_name=shenjian的数据,由于不知道数据落在哪个库上,往往需要遍历所有库,当分库数量多起来,性能会显著降低。 用户中心,非uid属性查询,有哪些业务场景? 任何脱离业务的架构设计都是耍流氓。 在进行架构讨论之前,先来对业务进行简要分析,用户中心非uid属性上,有两类典型的业务需求。 第一大类,用户侧,前台访问,最典型的有两类需求: (1)用户登录:通过登录名login_name查询用户的实体,1%请求属于这种类型; (2)用户信息查询:登录之后,通过uid来查询用户的实例,99%请求属这种类型; 用户侧的查询,基本上是单条记录的查询,访问量较大,服务需要高可用,并且对一致性的要求较高。 第二大类,运营侧,后台访问,根据产品、运营需求,访问模式各异,按照年龄、性别、头像、登陆时间、注册时间来进行查询。 运营侧的查询,基本上是批量分页的查询,由于是内部系统,访问量很低,对可用性的要求不高,对一致性的要求也没这么严格。 对于这两类不同的业务需求,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架构方案来解决呢? 总的来说,针对这两类业务需求,架构设计的核心思路为: (1)用户侧,采用“建立非uid属性到uid的映射关系”的架构方案; (2)运营侧,采用“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用户侧,如何实施“建立非uid属性到uid的映射关系”呢? 常见的方法有四种: (1)索引表法; (2)缓存映射法; (3)生成uid法; (4)基因法; 接下来,咱们一一介绍。 什么是,索引表法? 索引表法的思路是:uid能直接定位到库,login_name不能直接定位到库,如果通过login_name能查询到uid,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 (1)建立一个索引表记录login_name与uid的映射关系; (2)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索引表查询到uid,再通过uid定位相应的库; (3)索引表属性较少,可以容纳非常多数据,一般不需要分库; (4)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通过login_name来分库; 索引表法,有什么缺点呢? 数据访问,会增加一次数据库查询,性能会有所下降。 什么是,缓存映射法? 缓存映射法的思路是:访问索引表性能较低,把映射关系放在缓存里,能够提升性能。 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 (1)login_name查询先到cache中查询uid,再根据uid定位数据库; (2)假设cache miss,扫描所有分库,获取login_name对应的uid,放入cache; (3)login_name到uid的映射关系不会变化,映射关系一旦放入缓存,不会更改,无需淘汰,缓存命中率超高; (4)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通过login_name进行cache水平切分; 缓存映射法,有什么缺点呢? 仍然多了一次网络交互,即一次cache查询。 什么是,生成uid法? 生成uid法的思路是:不进行远程查询,由login_name直接得到uid。 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 (1)在用户注册时,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uid,uid=f(login_name),按uid分库插入数据; (2)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函数计算出uid,即uid=f(login_name)再来一遍,由uid路由到对应库; 生成uid法,有什么缺点呢? 该函数设计需要非常讲究技巧,且有uid生成冲突风险。 画外音:uid冲突,是业务无法接受的,故生产环境中,一般不使用这个方法。 什么是,基因法? 基因法的思路是:不能用login_name生成uid,但可以从login_name抽取“基因”,融入uid中。 假设分8库,采用uid%8路由,潜台词是,uid的最后3个bit决定这条数据落在哪个库上,这3个bit就是所谓的“基因”。 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 (1)在用户注册时,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3bit基因,login_name_gene = f(login_name),如上图粉色部分; (2)同时,生成61bit的全局唯一id,作为用户的标识,如上图绿色部分; (3)接着把3bit的login_name_gene也作为uid的一部分,如上图屎黄色部分; (4)生成64bit的uid,由id和login_name_gene拼装而成,并按照uid分库插入数据; (5)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函数由login_name再次复原3bit基因,login_name_gene = f(login_name),通过login_name_gene%8直接定位到库; 画外音:基因法,有点意思,在分库时经常使用。 用户侧,如何实施“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呢? 前台用户侧,业务需求基本都是单行记录的访问,只要建立非uid属性login_name到uid的映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后台运营侧,业务需求各异,基本是批量分页的访问,这类访问计算量较大,返回数据量较大,比较消耗数据库性能。 此时的架构,存在什么问题? 此时,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共用一批服务和一个数据库,有可能导致,由于后台的“少数几个请求”的“批量查询”的“低效”访问,导致数据库的cpu偶尔瞬时100%,影响前台正常用户的访问(例如,登录超时)。 画外音:本质上,是系统的耦合。 而且,为了满足后台业务各类“奇形怪状”的需求,往往会在数据库上建立各种索引,这些索引占用大量内存,会使得用户侧前台业务uid/login_name上的查询性能与写入性能大幅度降低,处理时间增长。 对于这一类业务,应该采用“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什么是,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用户侧前台业务需求架构依然不变,产品运营侧后台业务需求则抽取独立的 web / service / db 来支持,解除系统之间的耦合,对于“业务复杂”“并发量低”“无需高可用”“能接受一定延时”的后台业务: (1)可以去掉service层,在运营后台web层通过dao直接访问db; (2)不需要反向代理,不需要集群冗余; (3)不需要访问实时库,可以通过MQ或者线下异步同步数据; (4)在数据库非常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契合大量数据允许接受更高延时的“索引外置”或者“HIVE”的设计方案; 总结 用户中心,是典型的“单KEY”类业务,这一类业务,都可以使用上述架构方案。 常见的数据库水平切分方式有两种: (1)范围法; (2)哈希法; 水平切分后碰到的问题是: (1)通过uid属性查询能直接定位到库,通过非uid属性查询不能定位到库; 非uid属性查询,有两类典型的业务: (1)用户侧,前台访问,单条记录的查询,访问量较大,服务需要高可用,并且对一致性的要求较高; (2)运营侧,后台访问,根据产品、运营需求,访问模式各异,基本上是批量分页的查询,由于是内部系统,访问量很低,对可用性的要求不高,对一致性的要求也没这么严格; 针对这两类业务,架构设计的思路是: (1)用户侧,采用“建立非uid属性到uid的映射关系”的架构方案; (2)运营侧,采用“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前台用户侧,“建立非uid属性到uid的映射关系”,有四种常见的实践: (1)索引表法:数据库中记录login_name与uid的映射关系; (2)缓存映射法:缓存中记录login_name与uid的映射关系; (3)生成uid法:login_name生成uid; (4)基因法:login_name基因融入uid; 后台运营侧,“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最佳实践是: (1)前台、后台系统 web/service/db 分离解耦,避免后台低效查询引发前台查询抖动; (2)可以采用数据冗余的设计方式; (3)可以采用“外置索引”(例如ES搜索系统)或者“大数据处理”(例如HIVE)来满足后台变态的查询需求; 发布者:糖太宗,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ztxs.com/archives/science/technology/6522 架构 赞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糖太宗 0 0 生成海报 不敢相信,技术栈,居然被P站秒了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2:53 帖子中心,1亿数据,架构如何设计? 下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上午12:55 相关推荐 技术 开源蜜罐HFish使用心得4 - 溯源2 fingerprintjs FingerprintJS FingerprintJS 是一个浏览器指纹库,可查询浏览器属性并从中计算出散列的访问者标识符。与 cookie 和本地存储不同,指纹在隐身/隐私模式下保持不变,即使浏览器数据被清除。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fingerprintjs/fingerprintjs 简单使用 通过调用该库,会返... 糖太宗 2022年5月27日 163001 技术 这个排序这么酷,为什么知道的人很少? 有一种很神奇的排序,基数排序(Radix Sort),时间复杂度为O(n),今天花1分钟,通过几幅图,争取让大家搞懂细节。 画外音:居然还有时间复杂度为O(n)的排序算法?不但有,其实还有很多。 举个栗子: 假设待排序的数组arr={72, 11, 82, 32, 44, 13, 17, 95, 54, 28, 79, 56} 基数排序的两个关键要点: ... 糖太宗 2022年5月11日 16000 技术 老板问我,什么是关联规则推荐? 工程架构方向的程序员,看到推荐/搜索/广告等和算法相关的技术,心中或多或少有一丝胆怯。但认真研究之后,发现其实没有这么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推荐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推荐”,保证大伙弄懂。 画外音:可以看excel截图,或者看公式,大伙结合自己能够理解的程度自取。 一、概念 什么是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 答: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中的概... 糖太宗 2022年5月10日 62000 技术 假如让你来设计数据库中间件 13年底,负责数据库中间件的设计,当时的设计文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1)可以了解下数据库中间件技术; (2)可以了解下架构师系统设计的思路; 画外音:后面项目没落地。 一、总体目标 数据库中间层项目背景不再展开,根据前期的调研以及和公司同事的讨论,中间层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个: (1)db虚拟化:让db对业务线透明(本文的db均指mysql),业务线不... 糖太宗 2022年5月11日 37000 WEB开发中,使用JSON-RPC好,还是RESTful API好 简单来说:不管哪个“好”还是不“好”,RESTful API在很多实际项目中并不实用。因此真的做了项目,你可能会发现只能用HTTP+JSON来定义接口,无法严格遵守REST风格。 为什么说不实际呢?因为这个风格太理想化了,比方说: REST要求要将接口以资源的形式呈现。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太可能将一些业务逻辑看作资源。即使强制这么干了,也会非常非常别扭。登... 糖太宗 技术 2022年5月12日 1600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昵称: *邮箱: 网址: 记住昵称、邮箱和网址,下次评论免输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