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分层架构,什么时候架构要抽象一层,今天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1)客户端层:典型调用方是browser或者APP;
(2)站点应用层:实现核心业务逻辑,从下游获取数据,对上游返回html或者json;
同一个层次的内部,例如端上的APP,以及web-server,也都有进行MVC分层:
可以看到,每个工程师骨子里,都潜移默化的实施着分层架构。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不管是跨进程的分层架构,还是进程内的MVC分层,都是一个“数据移动”,然后“被处理”和“被呈现”的过程,归根结底一句话:互联网分层架构,是一个数据移动,处理,呈现的过程,其中数据移动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如上图所示,数据处理和呈现要CPU计算,CPU是固定不动的:
(1)db/service/web-server都部署在固定的集群上;
(2)端上,不管是browser还是APP,也有固定的CPU处理;
(1)跨进程移动:数据从数据库和缓存里,转移到service层,到web-server层,到client层;
(2)同进程移动:数据从model层,转移到control层,转移到view层;
(1)service与db/cache之间,二进制协议/文本协议是数据传输的载体;
(2)web-server与service之间,RPC的二进制协议是数据传输的载体;
(3)client和web-server之间,http协议是数据传输的载体;
(1)db层,数据是以“行”为单位存在的row(uid, name, age);
(2)cache层,数据是以kv的形式存在的kv(uid -> User);
(3)service层,会把row或者kv转化为对程序友好的User对象;
(4)web-server层,会把对程序友好的User对象转化为对http友好的json对象;
(5)client层:最终端上拿到的是json对象;
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将会引出“分层架构演进”的核心原则与方法:
画外音:网友们的这些提问,其实很难回答。在不了解业务发展阶段,业务规模,数据量并发量的情况下,妄下YES或NO的结论,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
(2)互联网分层架构中,数据的传输格式(协议)与数据在各层次的形态很重要;
(3)互联网分层架构演进的核心原则与方法:封装与复用;
发布者:糖太宗,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ztxs.com/archives/science/technology/6601